一是加强指导,引领实施。标准化建设工作是辽宁省公共就业服务一项创新工作,涉及627项基础指标,内容多且较为繁杂。我市按照省要求,制定了《鞍山市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分工,下发了《标准化任务分工表》;认真组织实施,指导各单位上报《标准化评价节点明细表》;提出工作要求,下发了《关于标准化建设有关情况的说明》;加强标准化认知培训,下发了《标准化培训提纲》;定期下达《标准化月工作要点及周工作安排》等指导性工作要件,引领标准化实施。
二是开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宣传培训工作,对各单位指定的标准化负责同志进行“一对一”培训;专门建立了标准化建设工作群,发展群成员61人,实现即时在线解答标准化工作问题;建立了标准化专用工作邮箱,发布标准化相关资料及各类模板。开通了微信、微博新媒体宣传服务;通过鞍山电视台《就业关注》栏目及门户网站、设置宣传栏等多种手段开展标准化宣传。在各级媒体发表信息稿件上百篇。组织县区开展了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的比赛,普及工作人员标准化理论知识,决赛全程在电视台演播大厅进行并在电视上两个频道播放,引起轰动效应。
三是推广服务标识,提升标识效应树形象。起草下发了《关于统一使用辽宁省公共就业服务标识的通知》(鞍劳就〔2015〕2号),并认真落实此项工作。除了在服务场所、宣传资料、名片等处规范使用统一标识外,还在门牌、水杯、档案袋、《政策汇编》、内部刊物等各个方面广泛推广标识,公共就业服务形象的标识效应已深入人心。
四是完善服务制度和工作流程,实现精细化服务。完善了相关服务制度和服务品质规范,服务制度包括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度、AB 角制度、定期通报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八项;服务品质规范方面包括主动服务规范、微笑服务规范、仪容仪表规范、言谈举止行为规范、工作纪律规范、服务公示规范、服务公约、服务用语八个方面。我市在省里要求规范的18个基础工作流程基础上,结合全市窗口岗位设置实际情况及就业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补充完善,实现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与设置岗位相匹配的精细化服务。目前,制定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已达到40多个并在逐步完善和增加。
五是创建特色服务品牌,开展特色就业创业活动。在实施就业服务标准化过程中,始终兼顾不同层级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不同情况,将创建特色就业服务品牌作为衡量实施标准化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引导就业服务工作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1、创建网上就业局。即“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目前,“鞍山求职招聘网”已正式运行,失业保险网上申报已实现,农村远程培训已启动,官方微信及微博宣传服务已开通、。
2、推出“一口受理,后台处理”服务模式。这类服务模式适用于人员少、业务多的就业服务机构,高新区、千山风景区、经济开发区在服务窗口岗位已创新实现全程代理“一口受理,后台处理”服务。
3、创建“十分钟便民服务圈”。“十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已在全省推广。社区就业服务“十分钟便民服务圈”品牌理念就是指以社区居民生活区为圆心,以就业服务对象步行或乘车至社区服务站不超过10分钟为半径,提供便民服务平台,满足社区居民的就业服务需求,实现就业服务八不出社区,让广大劳动者享受到更方便、更贴心、更优质的就业服务。
我市在2016年还创新开展了“通尊杯”创业大赛、创业创新服务活动月、第二届创业节等特色活动。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不断完善的基础性工作,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围绕以下八个方面继续扎实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不断创新,提高标准化建设成果;二是创建鞍山市“基础通用+质量保障+服务规范三位一体”标准化服务体系;三是夯实工作基础,研究精细化服务手段和措施;四是细化简化标准化工作流程,与就业信息监测工作接轨;五是完善服务提供制度和规范,达到服务高标准;六是创建特色就业服务品牌,提升服务满意度;七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品质;八是全面提升标准化服务意识,建设一支懂制度、懂规范、懂职责、懂政策、懂民意、懂业务、懂奉献的就业服务队伍。
市就业局